2022年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了习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文稿79篇,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核心内容是形成了习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通过通读《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自己多年工作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
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在《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书开卷篇《推动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文中,习鲜明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文稿中,习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门槛。人类可通过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该书在《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文中,始终贯穿了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文中,习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在《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等文稿中,习强调,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ECO碳汇能力。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文稿中,习指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明显问题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强调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
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文稿中,习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较为可靠保障。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在《从巴黎到杭州,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在行动》等文稿中,习指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生态文明思想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部重要著作,进一步深刻领会习生态文明思想,在学深悟透、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切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做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坚持用习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始至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奋发有为、久久为功。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审批,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ECO质量和稳定能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中国,让绿色成为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严控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逐步的提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树立底线意识,强化系统思维。紧盯生态环境高风险领域,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及时妥善应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生态环保工作,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不断的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潘碧灵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