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345.20万元,同比减少53.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226.85万元,同比减少27.47%;2023年末,公司资产总额357,783.67万元,同比减少15.27%;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权利利益104,538.53万元,同比减少29.25%。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亏损的根本原因是:
报告期内,公司部分项目应收账款回收进展取得重大突破,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支付款项滞后。
其中,荆州项目应收账款余额为1.6亿元,该项目诉讼已经和解,按照协议约定该笔款项于2024年全部收回,影响2023年度减值损失0.76亿元,荆楚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按约定于2024年1月向公司支付第一笔款项。
唐山花海项目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目前业主已出具还款计划并按节点进行了付款,公司依据会计准则要求已足额计提坏账。此外,本项目业主方积极协助公司融资工作,由公司作为借款主体向地方银行申请贷款,解决因该项目回款延迟带来的资金压力。
太原晋阳湖项目应收账款余额为2.5亿元,影响2023年度减值损失1.01亿元。截止2023年12月31日,太原晋阳湖项目结算工作已启动,同时该项目已纳入财政部山西监管局转移支付计划,待项目结算完成后支付相应款项。
综上,公司谨慎考虑减值损失准备,导致公司2023年计提应收款项减值损失较大,但这些项目在2024年度的回款将冲回减值准备,对利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对主营业务持续进行市场战略调整,转型优质业务领域聚焦重点城市。在华北区域,针对唐山、太原市场的资金状况不佳问题,公司暂缓该部分市场订单业务,加大结算回款力度;华南、华东区域的业务拓展受到地方投资放缓及公司业务目标分散等主客观原因,市场拓展暂未达到预期目标,导致营业收入下滑。
2023年,公司已发力主动调整市场布局,聚焦北京、武汉、宁波、深圳等重点城市,通过与地方国企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的模式拓展区域市场。在北京,公司热情参加水利建设,以生态环境业绩和技术优势获取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订单,已与地方国企北京金河水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高效组成联合体于2024年4月22日中标西玉河蓄滞洪区建设项目,中标金额1.37亿元;在武汉,公司响应“长江大保护大格局”,热情参加方兴未艾的小流域治理项目,通过正和衡宽合资公司实现了双方优势资源整合,并正在大力拓展河湖业务;同时,公司还与中交疏浚等多家国企、央企达成战略合作,与宁波、深圳地方政府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在智慧水务创新方面,正和生态携手智谱AI、无问芯穹、英特利为等领先科技公司,推动AI大模型在水利安全和生态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先进的数值溯源、水文水质监测等技术方法,为水安全和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由此,公司构建形成“水利安全+ECO构建+智慧科技”的核心竞争优势,将为全年订单指标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所属行业为生态环境治理行业。2023年,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发展形态趋势积极,并显现出数字化、智慧化、气候适应化、区域差异化等一系列需要我们来关注的趋势。
2023年上半年起,“十四五”规划及《全国重要ECO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设计(2021-2035年)》等国内生态环保重点项目陆续发布,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强调了生态环保领域的发展目标,如到2027年,全国地表水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90%、83%左右,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并特别提出了加快数字赋能,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发展目标。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的实施建议》中也指出,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对包括智慧水务等在内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领域提出了指引。
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各地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水利安全领域的投入,受益于有关政策,部分生态产品展现了可协助城市雨洪管理、增强气候韧性的特性,如北京发布《北京市“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水务专项规划》,对灾后水务恢复重建提出了更新更加高的要求。同时,各地水环境有关政策方针的差异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武汉等地2023年通过强化河长制、发布《武汉市加强入河入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逐步加强河湖保护,宁波、深圳等城市则在2023年发布融合海洋保护、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规划。
尽管行业在2023年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行业仍受到外界波动的影响,由于政府客户占比高且以工程类型业务为主,地方政府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政府财政受土地财政影响较大,环保企业都会存在业绩下滑、融资以及回款困难等情况,相关项目投资节奏也有所放缓,造成订单承压。
针对上述挑战,宏观国家政策方面,2023年,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明确“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强调“切实优化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环境”、“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并实地督查企业和有关地方政府签订合同并履约后,当地政府以各种借口不兑现承诺的情形,利好环保企业应收账款收回,一定程度上帮助生态环保企业缓解了经营资金压力。公司方面,公司通过进一步聚焦政策支持明确的优质市场领域和地域,加大对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智慧水务等业务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顺应行业发展进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公司管理层认为,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重点工作,具有长期的发展前景。同时本公司在水利工程细分领域---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具有快速集成优势资源和跨越发展的能力,以智慧水务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亦将为生态环境科学保护、水务系统协同治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
公司成立于1997年,定位于“生态环境科技运营商”,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深耕生态环境领域27年,坚持以国际领先的7+1共生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工作方法为核心,搭建了生态环境和数字科技两大业务板块,聚焦河湖湿地、海洋生态修复、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领域,以“EPC+设备+运营”为核心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水利安全+生态系统构建+数字科技”系统性生态环境治理解决方案,致力于以智慧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公司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尤其关注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特别是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水利安全问题尤为突出。2024年,公司以河湖治理与海洋生态修复为基础,升级为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智慧水务的综合业务模式。同时,公司始终坚持以技术驱动市场,成功构建了一套从“行业需求—技术难题—科研攻关—技术应用”的全链条探索机制,实现了相关领域产学研用的有效对接。此外,公司通过EPC模式,不断开拓市场,并与地方国企、央企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成功获取了设计及施工工程合同、建设及运营合同,从而确保公司稳定的收入、利润和现金流。
公司生态环境业务聚焦从河湖到海洋的安全、生态、科技系统性治理,业务包括河湖湿地业务、海洋生态修复业务、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业务,介绍如下:
公司的河湖湿地业务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指导,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数值溯源模型为抓手,数据化、动态化精准剖析环境污染的来源,解决江河湖海口湿地水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群落生存危机等问题,实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品包括:河湖缓冲带修复、湿地生态修复、河流生态修复、城市棕地修复。公司承接的河湖湿地业务典型案例包括:大理市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项目、雄安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项目、江苏省徐州市南四湖流域丰沛运河生态修复提升项目、唐山东湖生态修复项目。
海洋生态业务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下,以海岸带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为出发点,整合海洋学、生态学、水文学、城市规划、生态景观等多专业学科,解决海岸带陆海空间生境破碎、系统割裂等生态问题,构建安全韧性、健康活力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产品包括:滨海活力景观长廊、岸滩整治与生态修复、海洋监测与智慧数据平台。
区别于传统海事和海洋保护业务,自主研发课题“典型海岸侵蚀防护与活力海岸构建关键技术”在厦门应用示范;珊瑚礁修复技术,在海南省东方市实施;预装配模块海堤生态化改造技术,在东莞滨海湾新区应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在海南三亚山水项目应用。公司承接的海洋生态业务典型案例包括:莆田-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广州南沙灵山岛尖外江生态提升EPC项目、东莞滨海湾新区硬质海堤生态提升项目。
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在保障水利安全的基础上,关注水利基础设施的生态性和人文特质的保护及构建,提升水利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的要求,实现人、水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产品包括:生态型水利护岸、蓄滞区的生态构建和治理与修复、行洪河道治理与修复等。
公司承接的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典型案例包括:山西孝义胜溪湖城市湿地公园,运用自然生态护岸形式的泄洪渠解决了雨季水安全问题,构建了由沉砂池、泄洪渠、胜溪湖水库形成防洪调控系统;徐州丰沛运河生态提升项目,通过生态工法技术构建河岸护岸及缓冲带,实现运河行洪安全、水土保持、雨洪缓冲、水体净化等综合目标。
数字科技业务聚焦“生态管家、智慧水务、海洋监测”三大核心产品,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在生态修复工程、水务管理决策等领域,与公司的前端设计工程有机结合延伸,打造生态水务智能体及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而为客户提供数字化管理工具,为公众搭建科普教育平台。
公司为住建局、园林局,绿化养护管理公司等客户提供服务,自主研发了“生态管家”系统平台,广泛应用于生态空间的环境监测、生态评估、预警预报、生态科普,碳汇核算、综合管理等多元化场景,旨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生态空间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进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通过该平台,公司能够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并针对不同场景提供专业的运维管理服务。
市场目标专注于流域管理委员会、水利厅、水务局、政府平台公司以及水务管理公司等,为其提供先进的水务管理解决方案,形成了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于一体的生态水务智慧管理平台。可应用于闸坝远程控制、水污染溯源、灾害预警预报、水生态监测以及系统管理运维等关键场景,通过智能化的分析、预测和优化,显著提升了水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使客户能够更加精准地进行水务管理决策,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公司通过为智慧水务项目提供设计、咨询、信息化系统建设以及技术服务等,实现盈利收入。
该业务着重服务于为海洋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海洋牧场、海洋新能源建设运营等涉海企业,为其提供先进的海洋立体监测解决方案。打造基于海上分布式光伏、海面无线网络通信、海底机器人等技术的海洋智慧监测系统,不仅能够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还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修复、渔业养殖海域在内的综合立体监测,帮助客户提升数字化程度和管理能力。公司通过提供海洋监测的设计、咨询和监测项目承包服务,为海洋监测领域提供领先的解决方案,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潮中,公司积极响应行业趋势,近年来持续加大对相关业务及产品的研发投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公司会在短期内实现相关的业务收入,上述产品的具体落地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公司所进行的相关投入及研发并不构成业绩承诺,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请谨慎判断,自主决策。
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utions,以下简称NbS)为核心技术理念,在NbS理念框架下,围绕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河湖湿地、海洋生态修复业务场景,打造“水利安全+生态系统构建+数字科技”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安全方面:构建基于自然的水安全管理体系,运用基于自然的洪水风险管理工具箱,通过水利建模、成本测算、洪水损失、生态效益等多维度评价标准,确定生态措施(EI)和硬质措施(GI)最佳比例方案,以低投入和高效益,实现预期的水安全管理目标。
生态方面:搭建三个尺度(背景区域尺度、项目局域尺度、工程节点尺度)和四个层面(辨识空间格局、揭示演变机理、专项系统设计、综合工程技术)的生态系统框架体系,为生物资源养护与退化生境的修复与重建保驾护航。
科技方面:针对与水务系统多种应用场景,以数值溯源模型为内核,以AI大模型在生态水务垂直领域的应用为加持,构建智慧动态孪生决策体系,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科学化、智慧化的管理路径。
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以及技术难度高等特点,要求服务商不仅具备一体化服务能力,还需拥有较高等级的资质等综合实力,公司在该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能够胜任更复杂、更大型的项目,能够为客户提供“EPC+设备+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
截至目前,公司及子公司拥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环境工程设计专项(污染修复工程)甲级”、“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等专业资质,具备独立承接大型生态环境治理综合项目的资质要求。同时,公司近年来中标及实施了大理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雄安新区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徐州丰沛运河综合治理、北京通州于永片区水环境治理、河北省第五届园林博览会、莆田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金华赤山公园、东莞滨海湾新区硬质海堤生态化改造、东方市墩头湾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雷州市红树林营造修复等一批具有强影响力的综合类环境治理项目,体现了行业及市场对公司专业能力的认可。
公司坚持以技术驱动市场,持续不断地增加研发投入,拥有较高的行业技术能力。2023年,公司连任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理事单位,新增17项发明专利,涵盖海洋生态修复、河湖湿地、数字科技等领域。同时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生态修复实验室,并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建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推动和支撑实验室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与产业化,并将多项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取得16项发明专利、80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在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积累了丰富的专项技术,在数字科技业务领域拥有了相关技术和应用端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了一系列的国内外奖项,体现了公司在行业的技术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也突出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345.20万元,同比减少53.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226.85万元,同比减少27.47%;2023年末,公司资产总额357,783.67万元,同比减少15.27%;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04,538.53万元,同比减少29.25%。
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正处于变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因响应国家政策和市场的需求,公司也在积极立足环境生态优势,拓展和跨越到国计民生更加关注的领域,从而获得优质的客户和项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行业的重视和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生态环保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易受流域性洪水、强台风等冲击,中西部地区易受强降雨、山洪灾害等威胁,西部区域大多干旱缺水、生态脆弱。
2023年5月25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国家要大力推动各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等,这些领域的投资规模增幅较大,生态水利基础设施的市场容量和行业需求显著增长和发展。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在2023年达到11996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合计占全国落实投资规模的44.54%。
一是政策导向与目标,国家聚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美丽河湖不仅仅局限于水质的改善,而是更加注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这包括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生态环境功能的维持及恢复,水生植被覆盖率的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等方面。
三是国家建立了河湖长制体系,强化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的职责,按照“一河一策”,加强统筹谋划,落实美丽河湖日常管理、各类污染源治污设施维护、水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等的责任单位和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障河湖长制体系的稳定运行。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45203条,总长度150.85万公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2865个,水面总面积7.80万平方公里。到2024年,国家已将2573个水体纳入美丽河湖建设计划,强调了“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基本条件,并设定了生态用水保障、水生植物保护、水生动物保护等六项参考指标。到2027年,这2573个水体中约有40%将基本建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为应对全球海洋环境面临的严重压力和挑战,2021年1月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的“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21-2030)”正式实施,中国是“海洋十年”重要成员国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期间,推进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美丽海湾建设,展望2035年,80%以上的大中型海湾基本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按照“十三五”、“十四五”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决定,自2021年起,设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每年支持沿海城市海洋生态修复建设。
智慧水利、智慧水务以及流域生态治理数字化的市场容量和行业趋势在近年来呈现出显著增长和发展的势头。根据相关行业报告和市场分析,智慧水利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推动,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如《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智慧水利建设顶层设计》等,进一步明确了智慧水利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在市场规模方面,据IDC的研究报告,我国水利投资已超过一万亿大关,但信息化投资比重在1%–2%之间,仍处在较低水平。在智慧水利建设的推动下,特别是在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信息化投资占比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将达到2.2%,带来每年超过200亿元的市场空间。
技术供应商正积极布局智慧水利市场,推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空间信息等技术的解决方案。这些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不断赋能水利行业构筑数字孪生体系,从而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综上所述,智慧水利、智慧水务以及流域生态数字化治理的市场容量正在不断扩大,行业发展趋势显示出明显的增长潜力,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这些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近年来,公司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尤其关注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特别是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水利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在业务战略方面,公司在河湖治理与海洋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到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智慧水务业务;在经营战略方面,公司将稳健经营、持续创新、优化绩效、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为此,自2023年底,公司多次召开董事会、监事会及总经理办公会议,深入研讨制定2024年经营工作任务,提出并强调了七大关键举措:优化组织架构,明确关键任务;聚焦核心市场,保障高质获单;加强全面精细预算,深化业财融合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培养多元人才;强化运营管理,深化运营分析;加强股东互动,维护投资者权益。这些举措旨在确保公司稳健经营,以有效应对市场的新挑战,体现了公司在追求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有效掌控风险的专业能力。
2024年,公司将以稳健经营为基石,积极应对市场新挑战,通过强化战略制定与执行、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应收账款回收、科技赋能、人才内控管理等多方面的举措,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公司围绕既定的全年战略目标,明确了关键任务并深入优化组织架构,通过核心团队的调整与强化,确保全年预算目标顺利实现。
在当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公司紧抓确定性要素纲举目张,例如对于现金流管理,将完工项目结算回款提升至战略高度,设立结算回款一级组织,由董事长和两位创始股东亲自带队,携一批富有朝气的85后年轻人才全面启动28个项目的结算工作,为后续顺利回款奠定基础。同时,公司还将对项目的供应商进行对下结算,确保供应链的持续稳固运行。
作为承担公司主业的团队,生态环境业务板块将在2024年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由副董事长兼总裁挂帅,联合多位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公司副总裁,组建了一支由九名成员组成的高效精干的管理团队。该板块秉承“集团军作战”理念,独立考核、管理自主,进一步激发团队活力和责任意识,并通过投发、设计、科技、施工团队协同提升公司生态环境业务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突破团队,数字科技板块将深耕智慧水务领域,2024年创始股东和技术带头人共同打造一支具备强大执行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团队。团队将致力于推动数字科技在水利、生态、环保领域的融合应用,为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3年,公司已发力主动调整市场布局,聚焦北京、武汉、宁波、深圳等重点城市,通过与地方国企及龙头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模式拓展区域市场。在北京,公司积极参与推动各区水利与生态、环境、景观融合,已与地方国企北京金河水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武汉,响应“长江大保护大格局”积极参与方兴未艾的小流域治理项目,正和衡宽合资公司实现了双方优势资源整合,正在大力拓展河湖业务;同时,公司已与中交疏浚等多家国央企达成战略合作,与宁波、深圳地方政府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在智慧水务创新方面,公司携手智谱AI、无问芯穹、英特利为等领先科技企业,推动AI大模型在城乡安全和生态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先进的数值溯源、水文水质监测等技术手段,为城乡水安全和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由此,公司形成“水利安全+生态系统构建+智慧科技”的核心竞争优势,将为全年订单指标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随着市场布局的持续聚焦和人员结构提质优化,公司2024年管理费用与人力成本对比同期大幅降低,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
2024年,公司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公司管理提升的核心抓手,并进一步强调业财融合,通过三张报表的精准分析与KPI绑定,实时并量化掌握各业务板块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经过对全年预算的深入研判,公司整体及各业务板块均清晰地明确了指标与任务。公司层面,结合当前市场环境、竞争态势及自身资源能力,制定了稳健中有挑战的营收增长、成本控制和利润目标;在业务板块层面,公司针对各业务板块的独特性和发展需求,制定了进一步精细化的市场布局、作战策略以及成本控制措施,通过报表考核透视业务发展情况。
2024年,公司建立了与公司经营发展相适应的内控管理体系。流程层面,基于公司战略目标及组织架构的变化,公司刷新了内控流程框架,梳理各流程的关键控制活动及责任分工,形成了“流程全景地图”。更新后的流程地图包含23个一级流程,112个二级流程,322个关键控制活动,其中关键决策流程将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植入,确保流程落地。
制度层面,公司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升级,强化风险防范,明确业务原则、工作标准、工作步骤以及对应的管控措施;针对市场拓展、产品创新等领域,在管控主要风险的同时保有业务灵活度,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执行层面,为保证内控落地效果,公司制定了内控落地计划,通过宣贯培训、过程监督的方式推动落地,并通过内控检查、重点问题审计等方式对内控建设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内控执行效果。
2024年,公司重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致力于通过领导班子的搭建、考核机制的完善以及人才发展培养体系的建立,共同构成了企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基石。
在搭建领导班子时,公司注重多元化人才的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考核机制方面,公司设定了明确而全面、整体的考核标准,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晋升、薪酬等激励机制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人才发展培养方面,公司根据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并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2024年,公司全面加强了运营管理工作,并特别注重运营分析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精细化的分析和规划,提升运营效率,确保业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运营分析层面,总公司维度及各业务板块均有所侧重。各业务板块以月度为周期,紧盯财务三张报表,通过对比实际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运营中的短板与问题并迅速作出调整,从而提前规划下季度的业务调整及预算实现路径;公司层面的运营分析则以季度为节点,除对总公司及各业务板块的财务报表进行深度剖析外,还对人员结构、人工成本变动等进行综合评估。
公司高度重视投资者利益,通过多渠道加强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投资者全面及时地了解公司发展战略、商业模式、经营状况等情况,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与认可。同时,通过与投资者的实时交流,公司也能了解到投资者关切的问题,并据此及时自查,调整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的客户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政府授权的投资主体或国有性质企事业单位、央企或央企的子公司。虽然国内经济在应对国内外多重复杂挑战下总体呈回升态势,但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过大、土地财政收入下降、基建类投资放缓,这对公司业务的拓展和工程款项的回收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
此外,国家对PPP的项目进行了梳理,提出明确要求“已完工项目严格履约,在建项目保证不烂尾,未开工的不再开工”。目前公司主要承接了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示范小城镇生态环境扶贫PPP项目。该项目包含子项目A、子项目B,其中子项目B已完工,政府严格履约付费,子项目A接近完工保证项目不烂尾,计划于2024年投入运营。近年来,六枝区政府不断引进大型工业项目,财力逐年向好,但是政府财力受多方面影响,公司的投资回报仍存在不确定性。
二三线城市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影响,生态环保行业需求释放滞缓,市场呈紧缩态势。地方政府投融资能力受限,使得大型国企、央企凭借资本优势和投融资能力迅速抢占生态环保领域存量市场,大型项目市场竞争门槛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独立承接大订单的难度将继续升级,加剧了行业的竞争。
由此,公司紧跟国家政策进行业务转型升级,重点关注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为此,公司拓展到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智慧水务业务,河湖治理与海洋生态修复业务聚焦重点城市,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发掘新质增长动力,但是由于公司市场聚焦在北京、武汉、宁波、深圳等一二线城市,在区域财政向好的背景下竞争亦较为激烈,市场拓展仍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公司客户主要为政府部门或平台公司,由于地方政府财力受限,工程结算延迟,导致公司部分项目未能按合同约定回款,出现结算和支付滞后的情况,回款难度增加、回款周期延长。且由于公司实施的工程项目规模较大,未来经营活动仍可能占用部分资金,从而带来经营性现金流波动的风险。
202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对20地开展营商环境实地督查,重点检查企业和有关地方政府签订合同并履约后,当地政府以各种借口不兑现承诺的情形。督察工作的落实将有助于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经营金钱上的压力。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