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春季到来之际,全国水土保持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位于黄土高原的干脆淤地坝默默有效地阻拦着流失的水土,让广袤大地得以持续滋养。而在美丽的云贵高原,技术团队的努力让陡峭的坡地化身为保水保土的“绿色银行”,可谓新一轮生态建设的先行者。在江南水乡,生态清洁小流域散发着别样的风情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无尽的动力。通过各项实活实践的一同推动,水土保持的蓝图在全国各地纷纷呈现。
2月24日至25日,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风景如画的江西省上饶市流光溢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保工作者齐聚一堂,意在一同探讨新一年的水土保持战略与实施方案。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加强预防和监管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前提,只有筑牢水土保持的“防线”,才能确保我国水土资源的可持续性。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会中透露,2024年将针对黄河流域进行专项执法行动,对68个违法项目提出整改要求。黄委副主任马永来表态,2025年将继续推进这些后续措施,实现各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水土的安全和生态的健康。
湖北省则将水土保持的行政执法纳入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持续推进仙桃市312家生产建筑设计企业的整改,追偿水土保持的补偿费用超1400万元,展现出水保行政执法的力度与决心。
江西率先推动十多个部门的协作机制,实现各方数据的共享与流通,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追踪与监测工作更高效,逐步提升了水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河北省则注重监测的支撑工作,推行“建、购、享”的多样化监测体系,结合科学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有望在未来更有效地监测水土保持的情况。
2025年,水利部将全方面实施水土保持信用评估机制,开展差异化的管理和执法,以期切实解决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隐患。同时,持续推进精准治理,鼓励优质生态产品的发展,让大自然的馈赠顺利回馈给居住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民。
以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成功经验为例,2024年全国达到了677条新建的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综合面积达到6.4万平方公里。这不仅提升了水土保持率,也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奠定了基础。同时,松辽流域积极地推进侵蚀沟的治理,通过国债资金的有效利用,旨在保护656.7万亩的耕地,每年为粮食生产视域贡献超过1.6亿斤的产量。
长江水利委员会也在积极地推进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案,目标在于长期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基础水源,让清水顺畅北送。 但与此同时,也有与会者对我国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短板表达了真实的担忧:优质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供给仍远不能够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和东北黑土区的治理领域,亟需巩固现有成果并继续精细化管理。
在创新的道路上,水土保持的改革成果显著,多个领域的实践为全国树立了标杆。先后产生了价值近10亿元的生态产品交易;77.5万吨的碳汇交易为环境带来了新机遇。引领全国的坡改梯与侵蚀沟治理工作也进行了广泛推广,彰显出生态治理的新思路。在新技术的引领下,杭州等城市率先构建土石余方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为企业释放了成本,也为创新带来了活力。
2025年,水土保持将在各个角落扎根生长,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加科学与合理的方式促进生态效益的提升。无论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多方协作的开展,最终都将指向同一个目的,保证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引领公众以更大的默契向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携手共筑绿色中国,水土保持工作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征程,未来可期。伴随社会的努力,愿景的实现不是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